申論的提升需要不斷積累,除了做題之外,各位考生還可以通過積累一些金句為自己的文章寫作增添色彩。河北公務(wù)員考試網(wǎng)(m.imnuonuo.com)整理了64條老子經(jīng)典語錄,希望備戰(zhàn)2020年河北公務(wù)員考試的考生們多多積累!
1.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章》?!咀g文】當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時候,這說明丑陋的東西已經(jīng)遍布天下;當人們都在為美好的善行而歡呼的時候,這說明不善已經(jīng)充斥整個社會。
2. 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后相隨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章》?!咀g文】因為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(xiàn)的,所以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,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,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(xiàn),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,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,前和后由互相對立而出現(xiàn)。這是永遠不變的--恒(對立統(tǒng)一體)。
3. 圣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章》。【譯文】圣人治理國家、管理社會的方法,就是他會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,不強行約束別人,放任別人的身心自由,用無言的方式來教化別人,使人自發(fā)的向上。
4. 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章》?!咀g文】生養(yǎng)萬物但不據(jù)為己有,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,成就了事業(yè)并不居功自傲。就是因為他不居功,所以他的功名就不會消逝。
5. 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章》。
【譯文】只有順應(yīng)自然規(guī)律,不妄為,不亂為,才能做好任何事情。
6. 多言數(shù)窮,不如守中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五章》?!咀g文】說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隱人窘境,不如順其自然,格守中庸之道。
7. 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章》。【譯文】它(谷神)的本體是綿延存在而又若有若無的,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。
8. 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八章》【譯文】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樣。水,善于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,居處于眾人所討厭的低處,所以,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。
9. 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九章》【譯文】金銀財寶很多,沒有誰能守得住。
10. 功成身退,天之道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九章》【譯文】成功之后激流勇退,符合天的道理。
11. 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十一章》【譯文】“有”能給人以小的利益,“無”才有真正的“大用”。
12. 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馳騁收獵,令人心發(fā)狂。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十二章》【譯文】色彩繽紛使人眼花繚亂,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,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,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(fā)狂,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。
13. 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,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章》【譯文】眾人都很聰明睿智,唯獨我卻顯得糊里糊涂。眾人都很精明,唯獨我看著很笨的樣子。
14. 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一章》【譯文】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(yǎng)的人,他的內(nèi)涵,只有一個字:“道”。
15. 曲則全,枉則直,洼則盈,敝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二章》【譯文】委屈圓轉(zhuǎn)可以使之保全,矯正彎曲可以伸直,低洼可以使之盈滿,破舊可以使之更新,少了反而可以得到,多了反而變得疑惑。
16. 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二章》【譯文】正因為不和人爭,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。
17.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三章》【譯文】從事于道的人就認同道,有德的人就認同德,失去道德的人就認同道德淪喪。
18. 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四章》【譯文】固執(zhí)己見的人不能明察事物,自以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。
19. 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四章》【譯文】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勛,自高自大的人不能進步。
20. 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五章》【譯文】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,在天地沒有誕生之前就已經(jīng)存在了。
21. 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五章》【譯文】人效法地,地效法天,天效法道,道效法自然。
22. 善行無轍跡,善言無瑕滴,善數(shù)不用籌策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七章》【譯文】善于行走的不留蹤跡,善于說話的不會給人留下話柄,善于計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準。
23. 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。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二十七章》【譯文】善人,是不善之人的老師。不善之人,是善人的借鏡,可以警醒善人。
24.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三章》【譯文】能了解別人的人,是有智慧的人。能認識自己的人,是真正聰明的人。
25. 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三章》【譯文】能戰(zhàn)勝別人的人,是有力量的人。能戰(zhàn)勝自己的人,才是真正的強者。
26. 知足者富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三章》【譯文】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。
27. 死而不亡者壽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三章》【譯文】肉身雖死但精神不被忘記的人才叫“長壽”。
28. 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五章》【譯文】大道一旦講出來,就會感到平淡無味,看起來不起眼,聽起來不人耳,用起來卻受益無窮。
29. 將欲歇之,必故張之。將欲弱之,必故強之。將欲廢之,必故興之。將欲取之,必故與之。是謂微明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六章》【譯文】要想收斂,必先張開。要想削弱,必先加強。要想廢棄,必先興盛。要想奪取,必先給予。這是知細微之理而收顯著之效。
30. 魚不可脫于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六章》【譯文】魚不能離開水,國家最銳利的武器不能夠讓人知道。
31.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七章》【譯文】道,看起來無所作為,卻無所不能。
32.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八章》【譯文】上德之人,沒有故意洛守德,所以自有道德。下德之人,害怕失去德,所以反而沒有德。
33. 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三十八章》【譯文】喪失了大道,才強調(diào)道德,喪失了道德,才強調(diào)仁愛。喪失了仁愛,才強調(diào)正義。喪失了正義,才強調(diào)禮法。
34. 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章》【譯文】天下的萬物都產(chǎn)生于“有”,而“有”卻從“虛無”中來。
35. 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道隱無名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一章》【譯文】大的地域沒有邊角,貴重的器具最晚成XF,大的聲音沒有什么聲響,大的形象沒有形體?!暗馈彪[藏在無名之中。
36.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二章》【譯文】虛無之道生太極一氣,太極一氣生陰陽兩儀,陰陽交合生三才,三才化生萬物。
37.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八章》【譯文】追求學問,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。而追求大道呢,只是要求每天盡量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。對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減之再減,最后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。
38. 無為而無不為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八章》【譯文】處于無為的境界之中,沒有什么不能做到的。
39. 圣人常無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四十九章》【譯文】圣人常常沒有自己的私心,而把百姓的心當作自己的心。
40. 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五十六章》【譯文】言語無法表達“道”的真
意,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說“道”,如果有人在說“道”,肯定不了解“道”的真意。
41. 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五十七章》【譯文】執(zhí)政者要遵循天道、順從人倫,以常規(guī)的道理治理國家。但用兵卻要用詭詐、出奇制勝。要取得天下太平,須用“無為”之法、自然之道。
42. 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五十八章》【譯文】禍與福互相依存,可以互相轉(zhuǎn)化。禍是造成福的前提,而福中又藏有禍端。
43. 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十章》【譯文】治大國像是烹小魚,不能總是翻動、多變,要保持政策的穩(wěn)定性。
44. 圖難于其易,為大于其細;天下難事,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,必作于細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十三章》【譯文】欲圖難事,先從易處著手。欲為大事,先于細處起步。天下的難事,必然從容易開始。天下的大事,必然從小處做起。
45. 圣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+三章》【譯文】圣人自始至終重視細微的小事,不做什么所謂的大事,所以能夠成就大事。
46. 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十四章》【譯文】合抱的大樹,是從很小的小樹長成的;九層的高臺,是用一筐筐的土壘起來的;千里的遠行,一步步走才能到達。
47. 民之從事,常于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十四章》【譯文】普通人做事,往往是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。如果能慎始慎終,就不會有失敗的事。
48. 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六十七章》【譯文】我有三件寶,一直在堅持地守護著它們。一個叫仁慈、一個叫勤儉,第三個是不敢爭勝冒尖。
49. 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一章》【譯文】知道了但裝作不知道,這才是高明。不知道卻裝作知道,是真有毛病。圣人沒有這種毛病,因為圣人以這種“強不知以為知”的毛病為病。就是因為他們把“強不知以為知”當作病,所以才不會有毛病。
50. 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二章》【譯文】百姓不害怕威嚴的統(tǒng)治,那么禍亂就要來了。
51. 勇于敢則殺,勇于不敢則活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三章》【譯文】有膽量但是貿(mào)然行事的人容易被殺,有膽量但不貿(mào)然行事的人就可以活命。
52. 天網(wǎng)恢恢,疏而不失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三章》【譯文】天道公平,作惡就要受懲罰,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,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。
53. 民不畏死,奈嘴可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(zhí)而殺之,孰敢?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四章》【譯文】如果百姓都不怕死,用死來威脅他們能有什么用呢?如果讓百姓常常害怕死亡,而那些極少數(shù)的違法者,抓住后殺掉他們,還有誰敢違法?
54. 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。人之道,則不然.損不足以奉有余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十七章》【譯文】天之道,是減損有余的而補充不足的。人之道,則相反,是減損不足的而奉獻給有余的。
55.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。貴以身為天下者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者,若可托天下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十三章》【譯文】把自己的身家和天下看作一樣重要的人,才可以寄托天下重任。愛天下的人像愛自己的身家一樣的人,才可以托付天下。
56. 致虛極,守靜篤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十六章》【譯文】要想達到虛無至極的境界,必須專一守住這個“靜”字。
57. 大道廢,有仁義。智慧出,有大偽。六親不和有孝慈。國家昏亂有忠臣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,第十八章》【譯文】大道廢止了,就會有仁義。智慧出現(xiàn)了,就會有狡詐。六親不和就會出現(xiàn)慈愛和孝順。國家動亂就會有忠臣出現(xiàn)。
58.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章》【譯文】天地所以能夠長久,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,是自然而生的,所以能夠長久。
59.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七章》【譯文】圣人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后面,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領(lǐng);把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,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身體。
60. 君子得其時則駕,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。
【出處】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第三》【譯文】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大展身手,生不逢時的時候就像蓬草一樣隨意而行。
61.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(tài)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之身。
【出處】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第三》【譯文】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,以及做作的情態(tài)神色和好高鶩遠的志向,因為這些對你都沒什么好處。
62. 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一章》【譯文】我們可以稱之為道的道,不是真正的道;我們可以命名的名,不是這個名的本意。
63. 無名,天地之始;有名,萬物之母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一章》【譯文】無名,是宇宙天地的初始;有名,是萬物得以孕育化生的根本。
64. 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
【出處】《道德經(jīng)·第一章》【譯文】體會這個道的妙用,有無相生,妙中有妙,直至無窮。所有的妙處都在這個法門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