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夏冬兩季,多發(fā)的極端惡劣天氣使航班頻繁延誤,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爆發(fā)沖突的事情時有耳聞,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。
據報道,7月6日,因為航班延誤,上海虹橋機場有旅客與航空公司發(fā)生摩擦,將工作人員打倒在地并造成軟組織挫傷。兩名過了不惑之年的旅客如此“血氣方剛”,令人感慨不已。
就在一個月前的6月6日,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從北京趕赴下一站澳門時遇到了航班延誤,等待起飛的4名音樂家在機艙內上演了一場即興演奏,優(yōu)雅與從容引來一片贊許。
據統(tǒng)計,我國目前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,其中航空公司的原因約占40%,流量控制的原因約占27%,其余的原因包括天氣等。乘客花錢買票,與航空公司之間就達成了一種服務契約,其正當權益應該維護。但無論什么原因,乘客都應該理性維權,不可采取身體暴力或者語言暴力,把本來合法合理的維權行為演變?yōu)椴缓戏ǖ那謾嘈袨?。近年來,一些乘客在航班延誤后集體霸機,甚至沖上跑道攔截飛機,導致更大范圍的航班延誤,讓更多乘客被動延誤,而自己也受到法律的懲處。這樣的結局,不能不令人遺憾。
旅客應該學會從容,遵守法規(guī);但航空公司也需要反躬自省,為什么旅客對自己總是缺乏耐心和信任?
寬敞明亮的現(xiàn)代化機場,造價高昂的噴氣式飛機,英姿颯爽的空姐,所有這些都讓人們覺得,航空真是個“高端大氣”的行業(yè)。不俗的外在形象,也容易讓一些航空公司的人忽略,自己從事的同樣是服務行業(yè),既要有服務水平的專業(yè),還得有服務態(tài)度的真誠。
航空公司放低身段,不一定能緩解航班延誤的窘境,卻有助于構建與旅客的互信關系。航班準時是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共同愿望,遇到航班延誤,航空公司同樣心急火燎,畢竟飛機利用率下降和飛行延誤,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營業(yè)收入和空乘人員的薪酬。就此而言,航班延誤時旅客與航空公司的對立和沖突,許多時候與彼此的互信不足有關。
航空是一個高度專業(yè)的領域,與旅客直接接觸的主要是航空公司,這要求它們不能僅僅是運輸服務的提供者,還需要做航空知識的普及人,遇到航班延誤時準確及時地披露信息。但現(xiàn)實情況往往是,旅客從航空公司得來簡單的一句“天氣不好”或者“流量控制”,準確性待考,及時性更是欠缺,讓旅客事前無法預知、事后疲于應對。在這方面,無論從專業(yè)角度,還是就態(tài)度而言,航空公司顯然應該做更多努力。
當然,航空不僅是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間的事情,還涉及航空管理部門、機場等諸多環(huán)節(jié)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可能造成延誤,很多因素航空公司也無法控制,處理起來顯得力不從心。在航空公司面臨“信任赤字”的背景下,監(jiān)管部門更應該進一步強化監(jiān)管職責,一方面增加航空公司改善服務的動力;另一方面督促信息發(fā)布,不僅能幫助消弭信息鴻溝,也能促進旅客與航空公司的互信。
事實上,航班延誤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結果。監(jiān)管、運營、旅客各方都應該提高自身素質,相互尊重、相互理解,即使不能把被耽擱的行程變成一段愉快的記憶,也至少不要讓它雪上加霜、添堵鬧心。